评论丨火车站不让旅客进站候车?公共服务不能只算经济账
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节约成本,而在于具体怎么做,才能平衡好旅客权益与车站运营成本
近日,有网友反映,她在吉林磐石火车站乘车时,发现候车室并未开放,旅客只能在站外等候,既无法接热水,也不能使用车站内部卫生间,她认为该举措不合理。
10月12日,磐石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当地客流量不大,列车车次较少,因此实行分时段开放,仅在6个时段随列车运行时间开放。旅客购票后提前一小时可以进站候车。候车室不开门的时候,车站附近200多米处有一处公共卫生间,可供旅客使用。
↑磐石火车站。图据极目新闻
客流量不大,车次少,如果全天开放候车室,就意味着水电、保洁、安全等运营成本的增加,车站管理方从“节约”的角度出发限时开放。没车来,旅客没必要进站,提前一小时候车,对小站来说,时间也绰绰有余。这样看来,这个规定并非全无道理。
那为什么还是让部分旅客觉得不舒服呢?或许就在于,“有没有必要”进站,“提前多长时间”候车,本来是旅客的自主选择,但现在全由车站说了算。在这个过程中,车站似乎只在乎能不能以最集约化的方式将旅客送进送出,而不是将旅客看成是被服务的客人。
候车室是铁路交通运输线上提供基本公共保障的驿站。客人提前到站候车哪怕超过一小时,也有权获得遮风挡雨的庇护,得到热水和如厕的便利。所谓“车次少”并不意味着“需求少”。在很多中小城市或县域,越是车次不多,铁路运输往往越重要,甚至会是附近居民出行最具性价比的选择。
就此而言,公共服务不能只算经济账。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,那么地广人稀的铁路线路就不该铺设,偏远地区的小站就没必要存在,慢速列车就该被淘汰——这些都是成本高、收益低的投入,很不划算。而事实却是,我们仍要把铁路网建设得全面且充分,正是因为铁路这样的公共运输工具不仅要算经济效益,更要考虑它的社会责任。发展要均衡,社会要公平,少数人的权益要保障,铁路不仅联动着国家的经济命脉,更连接着无数居民的日常生活。
当然,公共服务也不能脱离成本思维,不考虑成本的公共服务是没有持久力的。所以,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节约成本,而在于具体怎么做,才能平衡好旅客权益与车站运营成本。比如,人流少的情况下,小车站是否可以考虑把候车区分隔一下,只开放其中一部分?再比如,采用智能照明与定时取暖的技术手段,实现能源节约?还可以采用值班制的方式节约人力成本,以及在非运营时段保留基本的热水与卫生间通道,让旅客在必要时仍能获得基本保障。管理精细化一些,就不必把旅客拒之门外。
换句话说,节约应服务于公共性,而不是取代公共性。毕竟,公共服务的价值并不只有经济收益,更重要的恰恰是其带来的社会收益。比如,有些城市削减夜班公交线路,理由是“乘客太少”,但对通宵工作、凌晨收工的群体来说,夜班车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,而是一条“生计线”。公交运营当然要计算成本,但公共服务的完整性恰恰体现在它能否兼顾到不同的人群。
同样的,大多数人可能用不着无障碍设施,如果只算经济账,坡道改造、盲道建设、公交地铁为轮椅上下方便的踏板设计等,都可能变成可以舍弃的东西。公共服务的责任,不在于它的使用频率,而在于它为每一个可能暂时不便的人留下尊严的通道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无形的社会收益也是无价的。
候车室的门为何而开?车站管理者需要仔细思量一下这个问题。这道门一关,堵住的不只是旅客,更是一份公共信任。
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马青
编辑 汪垠涛
审核 官莉
红星评论投稿邮箱:hxpl2020@qq.com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