班主任与学生有效沟通的6个密码

Connor 元宇宙app下载 2025-10-17 2 0

班主任与学生有效沟通的6个密码

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传递。

来源 | “中国教师报”微信公众号

作者 | 王小玲

深圳市宝安中学(集团)海天学校

提到班主任工作,师生沟通是绕不开的核心。

在日常实践中,我们常常思考如何让沟通更顺畅有效,也逐渐领悟到:真正的有效沟通远不只是传递信息或指令,更是师生间温暖的双向滋养过程。话语能承载力量,照见孩子心灵的角落;沟通本身,更是一门蕴含美感与智慧的艺术。

多年班主任工作里摸索出的这些方法,源自点滴实践,也带着探索的温度。

密码一

变否定为引导,保护表达火花

学生小阳兴冲冲地向我展示他国庆期间的画作,一只线条稚拙却张开翅膀、羽毛涂满鲜红亮蓝明黄的小鸟,活力四射。颜色对比强烈略显跳跃,但热情洋溢。教师一句直接的“颜色太花,不协调”可能瞬间熄灭他的创作火苗。

那一刻,我蹲下身和他平视,指着画面中伸展的翅膀说:“看这翅膀张得多开,感觉小鸟能飞很高很远!用了红色和蓝色,想法真大胆!”

看到他眼神闪亮,我接着引导:“要是我们在这片像火苗的红羽毛和像湖水的蓝羽毛之间,轻轻涂上点浅紫色或橙色,像给它们搭座彩虹桥或者让它们拉拉手,画面会不会更柔和舒服些?”

小阳连连点头说好,立刻拿起笔认真尝试。

展开全文

尊重孩子的每一次尝试,珍视其独特性,用他们能理解的具象语言引导优化方向,远胜于简单指正。守护表达的热情,才能点燃持续探索的火花。

密码二

化命令为邀请,营造参与期待

课堂上需要安静时,一句生硬的“不许讲话”往往带来压抑而非专注。

沟通的美感在于将行为要求转化为情境化的温暖邀请,让孩子因被尊重和有趣而主动配合。

需要控制音量时,教师可以轻声提议:“刚才讨论的声音很热闹,现在我们试试像窗外树上的小鸟那样,轻轻说悄悄话,看谁能让大家听清楚?”“这段音乐听起来很舒服,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完一分钟,用心感受它的节奏和旋律好不好?”

看到队伍快速排好,由衷赞赏一句:“瞧,我们这列小火车,一节节车厢都稳稳当当地连接好了,出发!”

即使是简单提醒,如“小松坐得像小树一样端正”“小乐桌面收拾得干净清爽”,或者表扬合作默契的小组“你们配合得真像一支小乐队”,都能传递积极期待。

具体、正向的描述性语言如同暖流,能够唤醒孩子内心的认同感,激发自省的主动性。

密码三

先安抚情绪,再解决问题

学生在慌乱时,感受往往先于理智。学生小月在讲台边碰倒了老师的水杯,作业本湿了一大片,她吓得眼圈一红哭了。此刻,理解她的无措比指出错误更重要。

我迅速走过去递上纸巾,和她一起擦拭桌面整理作业本,同时轻声说:“水杯翻了有点意外,没事儿,我们一起收拾好,作业本晾干就行。”没有责备,只有陪伴的行动。她的紧张很快平息,虽然眼睛红着,却不好意思地笑了,主动帮忙收拾。

当孩子陷入尴尬或困境,首先理解那份慌乱,用行动传递“我在这里,我们一起面对”的安全感,是建立信任、平稳情绪、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。

密码四

真诚倾听,听见每一朵花开的声音

真正的倾听就像阳光照进心灵,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治愈力量。在教室,我时刻提醒自己蹲下来,平视孩子的眼睛,耐心听完他们或流畅或断续的表达。一个轻轻的点头,一个会心的微笑,都在说“我在听,你说的很重要”。

每周班会,我们会留出10分钟“发现美好时光”,让孩子们自由分享触动他们的点滴。一个春天的午后,我们讨论“你眼中的春天”。“春天是走廊上传来的西红柿鸡蛋汤的味道。”平时特别安静的学生闻哥给了我们一个惊喜,我的心一下被触动,立刻回应:“哇,好香呀,谢谢你让我们品尝到了春天的味道。”教室里顿时响起温暖的掌声,闻哥的脸上绽放出如春日般明媚的笑容。

倾听不仅是用耳朵听,更是用心去感受。它传递无声的尊重,点燃表达的勇气和自信的光芒,让每个孩子感受到“被看见”的价值。

密码五

建立积极语库,明确“该做什么”

有研究显示,当积极语言与消极语言比例达到3:1时,团队才能蓬勃发展。这启示我们,正向的语言环境是团队健康发展的基石。

沟通时,清晰传递“我期望你怎样做”是关键。

日常行动指令 :

走廊规则示范: 对学生说“我们轻轻走” 替代禁令式指令“不许跑”。

课堂聆听提示: 对学生说“请大家启动小耳朵探测器,专心听讲”, 替代禁令式指令“上课不许说话”。

引导良好沟通 :

应对不当言辞,示范并鼓励学生使用尊重、清晰的语言,提供表达句式如:“我建议这样……”“你觉得这样行吗?”

化解同伴冲突:

引导学生使用表达自我感受的句式:“你刚才那样对我,我觉得很难过。”

引导承担责任:

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自省句式:“我知道我做得不对,下次我会注意先和你商量。”

引导简洁和解:

引导学生进行真诚道歉或关怀询问。

道歉模板: “对不起,我下次注意。”

关怀询问: “做点什么能让你感觉好点?”

将焦点牢牢锁定在建设性的行为和清晰的解决路径上,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指引,减少模糊地带,让合作与理解在班级扎根。

密码六

借生活之美,搭建沟通小桥

利用自然现象、生活小事中的美感意象作为引子,能使谈话更生动有趣,无形中提升孩子的感知力和表达温度。

窗外飘雨时,班主任自然地聊:“听,雨滴在演奏了!打在雨棚上是嗒嗒嗒,跳在树叶上又沙沙沙……”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察讨论。

整理图书角时提醒:“书本像刚回到小床上休息一样排整齐,下次找朋友才方便。”

秋风起,黄叶飘落,弯腰捡起一片说:“树叶换上新衣回家啦。它们曾经给大树挡阳光、装点春天,现在也要回大地怀抱,滋养明年新芽。”

提醒值日生擦黑板:“看,这些粉笔灰像迷路的小白点,哪位朋友送它们‘回家’?”

有孩子洗手水龙头没关紧,水滴嗒嗒:“哎呀,有小水珠溜出来了?快拧一拧。”

午餐后整理餐具,看到匆忙放歪的碗勺,顺手摆正说:“来,帮这些碗勺排整齐,送回他们的小窝去!”

偶尔听到有学生嘲笑别班的表演服装很土,便引导换位思考:“每个人自己觉得好看的表演服就是好的。要是别人也这么说我们班的衣服,我们会开心吗?”或者用简洁比喻点化:“太阳光很亮有人觉得刺眼,但它让万物生长。认真表演时散发的光,才是最美的。”

这些融入日常点滴的言语,用生活的诗意滋养着孩子的语言和心灵。孩子们在这些生动的对话里,不仅理解了规则,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传递善意、欣赏不同,让寻常的交谈也悄然蕴藏着美感和生活的哲理,共同守护着这个温暖干净的“家”。

这些看似平凡的对话瞬间,如同悄然播撒的花种。日积月累,那份尊重、温暖的语言习惯,渐渐沉淀为孩子观察世界的底色。

《中国教师报》

1-192

评论